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汤哲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雅昌专稿】汤哲明个展“景宋”:全能型画家的“敬古”之心

2016-10-20 09:16:06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
A-A+

“景宋”汤哲明中国画展海报

  导言:景宋山房主人汤哲明在艺术圈内以艺术评论鉴赏而广被熟知,但他不满足于评论的“话语权”,而躬行此道,在宋画研究和创作上坚持不懈三十余载。他曾自叙:“我愿以此生的努力与修为,在传承经典并令之再发新枝的事业中,略尽绵薄之力。” 2016年10月21日,汤哲明在大陆地区的首次大型作品个展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取名为“景宋”。展览由刘益谦、王薇总策划,熊宜敬策展,共展出汤哲明近十余年创作的80余件佳作,也可以说是自习画以来第一次系统的对外展示其全面性的绘画领域。通过展览,将得以全面、深入的了解汤哲明为传统中国画所作的努力与探索,并能感受他对于中国传统书画严肃且严谨的治学态度。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

汤哲明

  【山水画创作实践:将几乎失传的“界画”形式再现】

界画作品:唐宋界画题材的巨制《阿房宫图》 2012年

  汤哲明从事山水画创作三十载,以大量的实践在绘画上取得了极大成就。展览涵盖了其山水、花卉、宫室、人物、禽鸟诸科题材作品,这样全面性的绘画,也得益于他宏观的绘画史观和精湛的笔墨表现能力。

取法郎世宁、马晋鞍马题材的《秋郊牧马》 2013 年

  由于熟读画史,汤哲明对于传统中国画有着自己的理解,他的山水画不拘于“南北宗”,笔下摆脱了明清以降山水画渐趋程式化的范畴,尤以北宋山水画厚重磅礴、包罗万象最为典型。此外,他的山水画中再现了几乎已失传的“界画”形式,并将古典界画题材与现代新意相融合,使其“复古”中亦体现出时代的“摩登”。

追求以诗入画的杜甫诗意题材长卷《杜陵秋兴》

  汤哲明的作品最重视随意书写的用笔和韵律感,既不用炭笔起稿,更不假直尺界笔,但却结构严谨,线条尤见劲挺飞动,气势非凡。

写生题材的《石梁飞瀑》

  由于具备了细笔书写的功力,汤哲明也善于画水,其画除汲取传世刘道士《湖山清晓图》中勾水的技法外,也从陆俨少、张大千的云水法中吸取养分,以表现江天浩淼的壮阔与精微。

取法赵伯驹、吴倩庵青绿山水雪景题材的《秦雪图》

  设色雅艳也是汤哲明作品的一大特点,除得宋人《江山秋色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设色技法外,汤哲明还特别钟情于近代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等人的作品,凭借同沪上收藏家的良好关系,他常常能借到价值巨万的原作,并悉心观摩揣测,反复临习。

  【坚持不懈的汤哲明:画史研究者“地道”的创作之路】

  冷暖自知的“山水道路”

《小村幽居》

  有评论界人士说,汤哲明的作品融会今古,博采众长,既有深厚的传统技法根底与浓郁的古典气息,又融入了自身对山水精神、意境的独特感悟。但这其后的艰辛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大陆山水画坛自1950年代至今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存在断层,真正继承宋元传统而可以讨教的老一辈画家极少,优质的出版物同样也极少。以至于揣摩前人技法,全靠汤哲明自己摸索,期间他也曾为许多问题所困扰。

《明皇幸蜀图》

  转攻宋画后,汤哲明的探索出现了“板滞”,停顿不前,他一度怀疑自己的方法,甚至怀疑自己选择的方向。后得前辈大师陈佩秋先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为汤哲明解疑答惑,并鼓励汤哲明不应因“板滞”而怀疑自己的选择,坚持必有所成。这更坚定了汤哲明在此道路上的不懈钻研。对于此,有评论人表示,这种所谓的定力,也是在传统中国画失去其人文沃土后,任何一个想要在其本体层面上有所开拓的艺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也如王彬所说:“从汤哲明在山水画艺术道路上广取博收的过程,不难体会到他在这条寂寞之途上跋涉的艰辛。”

  十几年的临习,才得放笔而为

《潼关蒲雪图》

  汤哲明非常认同传统绘画传承千余年的精髓之处在于用笔,凭借观摩陈佩秋先生所藏的一帧古画和对相关名画的研读,而苦练十余载,才有不假直尺界笔的放笔而为。

  汤哲明善于学习,并能融会贯通为己所用,无论从晋唐抑或宋元,只要是名迹佳作,他都尽力寻找好的范本加以临习,再结合自身习性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1990年代初,日本二玄社精印之台北故宫所藏名画初现上海,汤哲明倾囊购得王蒙《具区林屋图》,并借得传李成《晴峦萧寺》、倪瓒《容膝斋图》等。那时汤哲明对二玄社的壮举充满敬意,并“发誓要购全二玄社所印重要的高古名迹。”汤哲明进入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后,他的第一笔开销便买齐了《早春图》、《溪山行旅》、《万壑松风》等这批台北故宫镇馆之宝的范本。

《秋晚出峡》 2008年

  面对这些范本,汤哲明刻意模拟,反复研究临习,但凡有优点,都能带给他不小的启发。在此后的十数年里,他的画技得以突飞猛进。而除了必要的工作及社交活动外,他几乎很少离开画室。

  他用坚持不懈的实践赢得了“话语权”

《春水舟行》

  著名评论家黄剑曾与汤哲明同期进入上海书画出版社,他对汤哲明最深的印象是“对自认为美好事物的持续热情和坚持”。同事间的十几年,从初见汤哲明作品时的“吃了一惊”,到如今“不但笔墨趋于圆活,丘壑也因经营老到而越发生动。更加可喜的是,他在作品中注入了灵气。”

  黄剑用两个字形容汤哲明自身自觉或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使命感:“担当”。

《雪麓晴岚》2012年

  也有评论家表示,不会因为一个史论家能够画几笔逸笔草草的水墨而视之为合格的画家,同样也不会因为汤哲明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而降低评判尺度。“好在汤哲明用实践证明了,一个严谨的画史研究者也可以在最为地道的创作领域取得某种程度上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就,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的期待。”

  【全能型画家学成记:爱画画、学史论、研宋画】

《荷塘消夏》 2015年

  求学:逐渐找寻艺术方向

  从小喜欢画画的汤哲明,17岁时便正式接触绘画,后考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绘画(即国画)专业,向山水画科老师、海上名家许韵高先生系统的学习,并在老师的鼓励下,选择以山水画作为主攻方向。当时条件所限,不能见到清晰的画本,只能从近代绘画中汲取营养,因而汤哲明曾一度钟情现代画家李可染全景山水画的格局。这为后来汤哲明画作中的不拘于“南北宗”而奠定基础。

左:《十万图册·万点青莲》 33×26cm

右:《十万图册·万峰积雪》 33×26cm

左:十万图册·万竿烟雨 33×26cm

右:十万图册·万笏朝天 33×26.5cm

  直至1993年,汤哲明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美术史论专业,师从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徐建融。恩师徐建融曾长期游学谢稚柳、陈佩秋门下,推崇晋唐宋元之高古画风,倡导人物以晋唐为宗,山水则须入宋元的理念,这恰与汤哲明的兴趣相契合。这段求学时间,成为他“为学画路途之转折。”自1994年后,汤哲明学画的方向全然转向了北宋。他的研究方向从传统书画,到四王和元四家等传统名家,再到专注宋画,逐渐一步步明确方向。

  大量阅读画论,彻底“迷上”宋画

左:十万图册·万卷诗楼 33×26cm

右:十万图册·万里扬波 33×26.5

  汤哲明求学时被恩师徐建融保送至硕士研究生,攻读硕士期间,他用一年多时间专心研读中外美学、艺术哲学,结合自身创作与对历代画史画论之研读,渐形成自身对于中国画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对传统中国画在审美多元并起的近现代所遭遇的问题与困惑有了切实而深刻的看法。

  在硕士论文中,汤哲明表明“在中国画方面多取法两宋传统及吴湖帆,也是强调绘画的基础性、技术性”,以此更明确了自身的艺术方向。

  当时除了受教于老师,书刊杂志也是汤哲明接受更多学习的渠道。从《书与画》杂志中提到的“山水画皴法十要”,后在谢稚柳先生主编的大型宋代画册中,迷上宋画的千岩万壑、气象万千,更是一度租画室专事临摹,可谓“退笔成冢”、“废画三千”。

左:十万图册·万柳藏春 33×26cm

右:十万图册·万顷沧浪 33×27cm

左:十万图册·万树秋声 33×26cm

右:十万图册·万松金阙 33×26cm

  最后,作为一名专业的史论家,他致力于山水画创作与中国绘画史研究,所出版的专著,得到美术史论界前辈的认可。担任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期间,汤哲明曾主持出版了《中国山水画通鉴》、《中国花鸟画通鉴》、《国宝在线》等一系列甚富影响的读物,不但以开阔的视野撰写内容,更令其对中国绘画整体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得以从画史的高度反思自己的创作。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汤哲明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